为了给妻子补充营养,在物资缺乏的年代,闫志国想尽办法给妻子淘水果、肉和鸡蛋等。久卧在床的病人如果不能勤翻身,身体会长褥疮。在长达41年的时间里,闫志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,每隔2-3个小时,就给妻子翻身,从没忘过。不仅如此,为避免妻子难过,他平日里总爱说几句俏皮话逗妻子笑。为了治疗,张胜兰的头发全被剃光了,再长出来,就像个假小子。头发长了,爱美的张胜兰给自己编了两个小辫,闫志国一看,大声笑着说:“嘿,假小子变成大姑娘了,真好看!”
41年没睡过一个囫囵觉
1987年,张胜兰以自己和闫志国的爱情为原型写成了一本长篇小说《忧愁河》。2016年,闫志国当选第五届首都道德模范。在长逾40年的时间里,他以日复一日的关怀呵护和精心照顾,深刻地诠释了那句:“陪伴,是最长情的告白”。
整理/记者 李洁

在闫志国家数十本厚厚的相册里,能看到他们41年的日常。有去各地旅游时在景区的照片,有过生日时在蛋糕前的照片,有闫治国给妻子喂饭的照片,还有与友人在家聚餐时的照片,每一张里的闫志国都平静真诚地看着镜头,张胜兰面色红润、笑语嫣然。另外,还有很多风景照,胜兰的妹妹说:“我姐姐没去过的地方,我姐夫就自己拍下来,洗出照片给我姐姐看。”张胜兰有空军情节,有几次国庆大阅兵,闫志国用相机拍摄了各种战机的精彩画面给妻子看。
7月31日,闫志国终于在震后第四天把胜兰安置到北京空军某医院。经过诊断,张胜兰第5、6节颈椎粉碎性骨折,中枢神经严重损伤,医生预测三个月也许就是胜兰生命的极限了。
在闫志国的悉心照料下,张胜兰一切从头学起,还开始练习写字。她用绳子把笔绑在左手上,右手扶着左手,像摁印章一样写字。1978年2月,在外地工作的闫志国收到了妻子写来的一封信:“志国,这是我写的第一封信,用左手写的……我一切都好,你安心工作。”读完信,闫志国泪流满面,他能想象出妻子为了写这封信付出了多少辛苦。擦干眼泪,闫志国拿出纸笔,给妻子回信。就像结婚前一样,在闫志国工作时,两人恢复了通信。常年累积下来,这些信件也有数百封了。
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闫志国下定决心:“婚姻和工作,我都要!”他决心陪伴卧病在床的妻子,绝不离弃;又向部队领导承诺,会比之前飞得更好,请领导放心。工作时,他把妻子托付给胜兰的母亲和妹妹,专心飞行,第一批获得“特级飞行员”称号,1978年被评为“雷锋式干部”,多次被评为优秀飞行员,荣获一次“二等功”,数次“三等功”;只要休息,他就会抱着大包小包的吃穿用品赶回家中,寸步不离。
为期一个月的“为榜样点赞”网络互动活动结束,30天收获1.2亿人次点赞。 据悉,2019年1月初将举办“2018北京榜样”颁奖典礼,揭晓年榜人物。
新闻链接
12月12日,市委宣传部、首都精神文明办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“为榜样点赞”网络互动活动结束。据统计,网民通过官方网站、微信和文明北京智慧宣传平台为“北京榜样”点赞超过1.2亿人次,留言近4万余条超过150万字。
一般的情侣是先相识,再相知,而闫志国和张胜兰则是先相知,再相识。1974年,年过25岁的北京空军飞行员闫志国还没有成家。有一天部队领导递给他一张照片,照片上正是23岁的张胜兰,彼时的她一名福建军区的护士。看着照片上明眸皓齿嫣然微笑的张胜兰,闫志国动心了,他开始给远在福州的张胜兰写信。“其实,当时的通信,说白了就是工作汇报”,回忆到这里,年近70的闫志国面露微笑。一来一往,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,两年下来,两人竟然积累了100多封信。两人相知于鸿雁传书,在心中认定了彼此。1975年,张胜兰到唐山看望家人,才和闫志国见了第一面,也是婚前唯一的见面。这次见面后,张胜兰匆匆返回福州。
一场天灾劈断幸福
年轻时的张胜兰不仅能歌善舞,而且爱好文学。在康复中,闫志国为妻子借来许多书籍,与妻子一起阅读。80年代初,在当时《中国空军》杂志主编金为华的鼓励下,张胜兰以“蓝星”为笔名,投入长篇小说《忧愁河》的创作,并连载于《中国空军》杂志。对于妻子写作,闫志国非常支持,他说:“你不是喜欢孩子吗?你费这么多心血,这部小说也是咱们的孩子。”1987年,这部16.5万字的小说《忧愁河》出版了,在书里张胜兰写道:“世上有多少条忧愁河,就有多少支欢乐的歌。”
说到空军飞行员,我们想到的是驾驶飞机飞上蓝天的刚毅,保家卫国的担当;说起部队护士,我们想到的是战场上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。闫志国,就是空军飞行员,他的妻子张胜兰,就是白衣天使。他俩的结合,无人不说是天作之合。
结婚第二天,有战友从远方来看张胜兰,两人便决定从遵化到唐山见战友,然后从唐山转赴河北永清闫志国的老家,拜望公婆。7月27日傍晚,新婚的两人抵达唐山。7月盛夏,天气炎热。临睡前,闫志国看见鱼蹦出了鱼缸,就放了回去。深夜,一道极亮的地光照亮了整个房间,惊醒了闫志国,他下意识地坐起,听见房屋摇晃、砖石掉落的声音,闫志国大声呼叫自己的妻子,这时侧面的一堵墙“轰隆”一声砸在了张胜兰的身上。
张胜兰曾说,闫志国是自己的“无价之宝”,“我的精气神,都是志国给我的。”每逢阳光明媚,闫志国会和家人一起推着张胜兰去公园晒太阳。小说出版后,闫志国带着张胜兰去青岛,做《忧愁河》的签送会。在京郊,闫志国与家人抬着妻子上过长城、爬过香山、下过清东陵的地下宫殿。后来,甚至带着妻子去上海等地旅游,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们恩爱的合影。
活动启动后,中央级媒体、北京主流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1万余次。同时,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阅读榜样故事参与活动,今年“为榜样点赞”活动新增了“与榜样同框”功能,网民可选择点赞的榜样“同框”分享至朋友圈并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来点赞留言。
2016年5月,张胜兰病情恶化,2017年10月她离开了陪伴自己41年的丈夫闫志国。病房里,闫志国最后一次为妻子洗脸、清洁口腔,就像41年里他每天做的那样。按照妻子的遗嘱,他为张胜兰换上了军装,再穿上自己亲手为她买的外套、鞋袜,送爱美的妻子体面地走最后一程。谈起遗憾,闫志国说:“她想去的我都尽量满足,就是顺义的花港没有去,胜兰说了好多次,每次不是天气不行,就是身体不行,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。”
为榜样点赞30天
法制晚报讯 (记者 李洁)与共和国同龄的闫志国,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。1974年,他与同属空军系统的卫生队护士张胜兰结识,通信两年后,两人于1976年7月23日在唐山结婚。谁知“一场灾难,让生活像是从沸点一下跌到了冰点”,5天后的唐山大地震,使妻子颈椎严重错位,高位截瘫。面对瘫痪在床的新婚妻子,闫志国强忍悲伤,寸步不离悉心照料,硬是闯过了医生预测的3个月生命期限。张胜兰曾多次表示不想拖累闫志国,但他始终不离不弃。在陪伴的日子里,他不仅喂水喂饭、按摩肢体、擦洗身体,还为热爱文学的妻子借来了很多书籍,支持恢复用笔能力的妻子开始写作。
这个诊断对闫志国犹如晴天霹雳,新婚燕尔的喜悦被撕碎,生活一下子从沸点被硬生生降到了冰点,眼前刚刚展开的一片美好已变得触不可及。定下神来,闫志国恳请医生,无论如何都要抢救。医生对胜兰实施颅骨打动牵引复位。看着妻子得到了治疗,闫志国的心才稍稍放下来些,这些日子食不知味,夜不能眠,心急如焚的就是怕不能治疗。“只要开始治疗了,就有希望了。”
退休后的闫志国,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。每天早晨帮妻子洗漱,从梳头、洗脸到刷牙,每一项都认认真真绝不敷衍。
点赞活动期间,“平凡的力量——北京榜样五周年大型图片展”在中华世纪坛举行,图片展设置了北京榜样五周年系列活动大事记、榜样人物、五周年系列活动集锦等,共展出近2000幅图片、10余部视频宣传片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深层次地展示了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五年来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。另外,现场增设了“为榜样点赞”区域,市民群众现场留言2000余条,礼遇榜样的氛围浓郁热烈。参观展览的人员中有机关干部群众、社区军民学生代表、军人警察、各类公益组织代表,还有党团组织、记者团队、外国友人,他们现场聆听陈文森、牛宝红、朱冰贞、陈文森、刘清池、梁萍等“北京榜样”讲述感人故事,零距离接触榜样,写下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。
网络获赞1.2亿
这一别又是一年,再见面时,已经是1976年7月,张胜兰从福州赶到遵化,趁着23日闫志国放假,两人决定这一天举行婚礼。
忧愁河里开出幸福花
几年中,闫志国悉心照料妻子的事情不胫而走,一些热情的姑娘直接把自己的照片寄给闫志国,表示愿意跟他一起照顾胜兰。在震后,这样组合的特殊家庭并不少见。这些情况,张胜兰更是心知肚明,一向坚强乐观的她,流着眼泪对丈夫说:“志国,我这个样子,不能再拖累你了,咱们分手吧。”回忆至此,闫志国说:“我不是没有心动过。很多人觉得我不容易,可是我的妻子,她更不容易。我很清楚,她离开了我,这辈子就没有任何指望了。我不能把我自己的幸福,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,更何况,这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的结发妻子。既然结合在一起,就要牵手走下去。”他通过部队对外宣布:“我闫志国这辈子,绝不会离开我的妻子,请大家不要再为我介绍对象了。”